虎头上捉虱子的成语故事
拼音hǔ tóu shàng zhuō shī zǐ
基本解释比喻干危险的事情。
出处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8回:“你偏进去,又不就走,还要虎头上捉虱子!”
暂未找到成语虎头上捉虱子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虎头上捉虱子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 | 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惟圣人能行之。” |
一哄而上 | 《人民日报》1983.10.31:“在发展新‘三大件’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,决不能再像发展老‘三大件’那样,一见有利可图,便一哄而上。” |
一块石头落了地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十九回:“次后忽然宝玉去了,他两个又是那个光景儿,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,越发一块石头落了地,而且是意外之想,彼此放心,再无别意了。” |
一块石头落地 | |
一塌刮子 | 毛泽东《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咎案》:“他不是如同蒋介石那样,将战争责任一塌刮子推到共产党身上。” |
一子出家,七祖升天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一七回:“我说的不是功名么?你们不知道‘一子出家,七祖升天呢’?” |
一子出家,七祖昇天 | |
一子出家,九祖升天 | 明 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一百回:“常言:‘一子出家,九祖升天’,你那夫主冤愆解释,亦得超生去了。” |
一子失着,满盘皆输 | 李欣《老生常谈·熟视无睹,充耳不闻》:“一子失着,满盘皆输,这是有的。” |
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 | 元·马致远《黄粱梦》第一折:“常言道:‘一子悟道,九族升天’,不要错过了。” |
一子悟道,九族生天 | 元 马致远《黄粱梦》第一折:“你自不知,你不是个做官的,天生下这等道貌,是个神仙中人。常言道:‘一子悟道,九族生天’,不要错过了。” |
一山不藏二虎 | 欧阳山《三家巷》:“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,这是他太狂妄。” |
一年到头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0卷:“我两个又是养家经纪人,一年到头,没几时住在家里。” |
一心挂两头 | 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再报佳期》:“媒婆,我去也不妨,只是一心挂两头,如何是好。” |
一拥而上 | 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每人手提只小箱子,在人堆里等车,时时刻刻鼓励自己,不要畏缩,第一辆新车来了,大家一拥而上。” |
一朝天子一朝臣 | 明 汤显祖《牡丹亭 虏谍》:“万里江山万里尘,一朝天子一朝臣。” |
一棍子打死 | 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,发表了就‘一棍子打死’,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。” |
一沐三捉发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然我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” |
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然我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” |
一竿子捅到底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9章:“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,骂到了皇帝头上。” |
一箭上垛 | 元 无名氏《符金锭》第二折:“这个不打紧,我如今就去,一箭上垛。” |
一肚子坏水 | 端木蕻良《曹雪芹》第27章:“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,吃人不吐骨头,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,只能拉拢,不能得罪。” |
一虎不河 | 《诗·小雅·小旻》:“不敢暴虎,不敢冯河。”《论语·述而》:“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必也临事而惧,好谋而成者也。” |
一虎难敌众犬 | |
一蛇两头 | 唐·韩愈《永贞行》诗:“一蛇两头见未曾,怪鸟鸣唤令人憎。” |
一身两头 | 汉 焦延寿《易林》卷八:“一身两头,近适二家,乱不可治。” |
一锤子买卖 | 老舍《女店员》第二幕:“咱们哪,砂锅砸蒜,一锤子的买卖,我永远不再到这儿来!” |
一鼻子灰 | 《红楼梦》五五回:“幸而平姐姐在这里,没得臊一鼻子灰,趁早知会他们去。” |